國立空中大學研究發展處

歐 喜強
職稱 專案研究助理
姓名 歐 喜強
聯絡電話 02-22829355 #6611
電子郵件 ouxiqiang@mail.nou.edu.tw
職稱 專案研究助理
現職 國立空中大學研發處專案研究助理
學歷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華語文教學碩士

經歷 國立空中大學數位華語文中心行政經理2018-2011
國立清華大學華語中心兼任講師
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講師
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華語中心華語教師
台灣華語文教學學會祕書2014-2017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華語文中心華語教師
Yes! Mandarin知識動能股份有限公司華語教師
國立聯合大學華語文中心華語教師
美國德州休士頓中華文化中心、康州冠軍中文學院短期華語教師
校外專案經歷 僑務委員會海外青年華語文研習班課程主任
僑務委員會華文教師研習班巡迴講座
僑務委員會全球華文網99年優良華漾種子
著作目錄





專書(含教材)
舒兆民、宋怡南、陳玉明、歐喜強(2020)。這個時候你怎麼說?戀愛華語。臺北:新學林出版社。
信世昌 主編,國立清華大學華語中心 編著(2020)。商用華語:一本設身處地式的商務華語教材。臺北:五南書局。
曾金金、洪瓏真、莊承翰、郭鋐濬、歐喜強、潘冠霖、簡若玶(2019)。學華語向前走(教師手冊)第五冊至第七冊。臺北:僑務委員會。
舒兆民 主編,歐喜強、林沛瑩、陳若樺、陳怡樺、許珀瑋、劉珮君 編著(2013)。Fun玩華語123(上、下)。臺北:正中書局。
 
期刊篇章
王政渝、歐喜強(2020)。來臺國際交換生對短期華語課程之教材主題接受度探究──以臺灣北部二校調查為例。東亞與東南亞地區之華語教學(漢語本體與教學實踐),頁97-111。臺北:五南書局。ISBN9789865221768
歐喜強(2016)。淺談《佛經》翻譯──以「般若」之讀音為例。國文天地。376期,頁62-66
歐喜強、周美慧(2014)。「你叫什麼名字?」介紹名字的溝通策略初探。2014年華語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1-121。桃園:銘傳大學。ISBN9789866767647
歐喜強(2012)。在冠軍中文夏令營的注音符號與正體中文教學新體驗。華文世界。109期,頁113-119
歐喜強(2011)。「交流活動二十天,學習華語見成效」日本國立木更津工業高等專業學校暨臺灣國立聯合大學學術交流活動-學習華語心得篇。台灣華語文教學。總第10期,頁89-93doi:10.7083/TCASL.201106.0089
 
會議論文
歐喜強(2021)。論華語語音結構中的韻尾成分/i//u/。第十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壁報)。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217月。
歐喜強(2020)。在臺國際學生之華語課堂學習幸福感量表編製。第19屆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202012月。
Hsu, L.-Y., Chiang, I-C. N., Ou, X.-Q. (2020).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s Contingency Plan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The Experience of Full Online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The Open Education (OE) Global 2020 Conference.
歐喜強(2018)。多語別線上數位影音課程設計與混成式教學實施。第17屆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花蓮:國立東華大學。201812月。
王政渝、歐喜強(2018)。國際交換生對短期華語課程與教材主題之接受度探究。第十屆亞太地區漢語教學國際研討會。屏東:墾丁福華飯店。201810月。
Ou, X.Q.-T (Invited Speakers). MOOCs and e-Learning at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in Taiwan: Developing an Online Platform for CSL/CFL Teachers and Learners. The 9th International e-learning Conference (IEC), Organized by Thailand Cyber University (TCU) Project, Bangkok, Thailand. 2018.07.19-20.
歐喜強(2017)。利用社群平臺建立華語互動會話教室。第十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ICICE)。臺北: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20176月。
歐喜強(2016)。透過華語歌曲學習華語文第二文化的教學建議。對外華語人才培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精進與開拓。苗栗:國立聯合大學。20163月。
王政渝、歐喜強(2016)。菲律賓僑校學習者語言背景探究─以一間僑校為例。2016年全球華語文教師與研究生論壇。臺北:中國文化大學。20161月。
吳姵儀、歐喜強(2015)。以近百則華語實際溝通案例探究「跨文化溝通模式」之分類架構建置。第14屆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壁報論文)。臺東:國立臺東大學。201512月。
Lun, J.-Q., Cheng, N.-M., Ou, X.-Q. (倫嘉琪、周乃溟、歐喜強). (2014). Chinese-in-Action! Prepare Youth to Engage with the World. 2014 ACTFL Annual Convention and World Languages Expo. San Antonio, Texas, November 21-23.
張富翔、歐喜強(2014)。現代漢語類詞綴使用偏向調查──以「姐、妹」為例。第八屆海峽兩岸現代漢語問題學術研討會。臺北:淡江大學臺北校園。20146月。
歐喜強、周美慧(2014)。「你叫什麼名字?」介紹名字的溝通策略初探。華語文教學學術研討會。桃園:銘傳大學。20143月。
簡湘芸、歐喜強(2013)。多媒體數位教材應用於越南華語文教學之現況與展望。第12屆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高雄:文藻外語大學。201312月。
許頌賢、歐喜強(2013)。佛經語彙入漢語詞彙初探及認知關連度調查。2013年六校華語文研究生聯合論壇。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20135月。
陳宥佃、歐喜強(2013)。漢字部件的重組與教學──以裹、裏為例。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究生論壇。廈門:華僑大學。20131月。
舒兆民、歐喜強(2012)。傳媒新興詞彙之產生與教學建議。第11屆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201212月。
黃明輝、歐喜強、陳毓凱、許珀瑋(2012)。天外飛來的輻射。2012年中華民國物理教育聯合會議(壁報發表)。高雄:陸軍軍官學校。20128月。